-
《牛郎织女》入课本故事暗含偷窥细节?专家:教育要与时俱进
- 时间:2024-08-17 来源:开元0726官网 人气:
本文摘要:这两天,自媒体一篇《那个偷窥沐浴、偷拿衣服的猥琐牛郎,又回到了语文教科书》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先云对此回应说:“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把很多猥琐的东西转嫁到美好的爱情故事上。”争议:《牛郎织女》入课本故事暗含偷窥细节?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都将统一使用由教育部审定的统编版语文教材。 近日,一网友发现,在2019年5月第1版的统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我国家喻户晓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重回语文教材。
这两天,自媒体一篇《那个偷窥沐浴、偷拿衣服的猥琐牛郎,又回到了语文教科书》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先云对此回应说:“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把很多猥琐的东西转嫁到美好的爱情故事上。”争议:《牛郎织女》入课本故事暗含偷窥细节?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都将统一使用由教育部审定的统编版语文教材。
近日,一网友发现,在2019年5月第1版的统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我国家喻户晓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重回语文教材。该网友质疑课文中的牛郎“荒唐猥琐,调戏女性”——在老牛的唆使下,跑去偷窥织女洗澡,偷走了她的衣裳,然后在织女洗完澡找不到衣服的时候跳出来搭讪,博得织女的好感,继而结为婚姻。
华商报记者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小学语文网上找到了这篇课文。课文对于牛郎织女相遇部分这样写道:“牛郎翻过右边的那座山……他听见有女子的笑声,顺着声音看,果然有好些个女子在湖里洗澡。
他沿着湖边走,没几步,就看见草地上放着好些衣裳,花花绿绿的,件件都那么漂亮。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他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树林。”这个细节到底算不算偷窥呢?对于牛郎织女的爱情又该如何看待呢?网友:有人认为不宜宣扬有人认为“想太多”对此,网友发表了不同的观点。
网友“不想说”认为,拿人家衣服确实不对,这个行为不应该宣传。网友“当代师说”称,对于“偷窥、藏衣”这些情节,他觉得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妥当的。
“现在的孩子,从小接触手机电脑,接收大量信息,对男女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朦朦胧胧的感觉。这样的情节,不利于正确对待两性关系,这种手段确实是猥琐的。
”但也有网友认为,不能用现代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式去评价古典文学。网友“阿虎”说,我们以前也学过这篇文章,怎么没这么想过呢?是不是现在人的思想太复杂、太阴暗了?临潼的王女士称,本来是很美好的传说故事,“心有爱情,追求美好,孩子是不会想那么多的”,是现在有些人内心太猥琐了。
专家:反对者认为有悖社会规范赞同者称重点不在如何相遇其实不光网友争论不下,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在这一问题上也莫衷一是。心理学博士段鑫星认为,《牛郎织女》是经典爱情神话传说范本,但任何经典都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推敲。
我们可以想象下:今天这样的相识情景,谁能接受?同样经典的朱自清的《背影》,因描写其父亲翻越护栏而从课本中取消,因此,如果网友觉有相关细节有悖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就不宜入选教材。陕西师范大学教师钟女士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称,《牛郎织女》入选统编语文教材,是对民间传说的一个传承,从故事本身来说,牛郎是个善良、有孝心的男子,之所以能和织女相会,是有神人点化,或许有一些取巧的成分,但并不完全是偷窥。而这个传说能被人们口口相传,是因为它打破了世俗门第的偏见,冲破封建礼教,宣扬的是婚姻自由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这才是故事的重点。
而牛郎织女怎么相遇,只是个细节问题,并不是故事的重点,将偷窥放大解读,反映了世俗的龌齪心理,很不合适。事实上,对待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不能从现代人的角度和立场来解读。孩子:并没有觉得细节不妥大人提醒后觉得不合适对于此事,学生们怎么看?刚刚小学毕业的豆豆同学说,牛郎织女只是一篇神话传说,不能用现代人的道德和法律观念去看待古代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他以前也读过,他从来没想过牛郎偷看洗澡、拿走仙女的衣服有什么问题,只觉得牛郎是个善良的放牛娃,他们的故事很美好。他觉得批评牛郎猥琐的人纯粹是鸡蛋里面找骨头,这些人纯粹是为了在网络上博眼球。
小学四年级学生可可表示,牛郎织女的故事她也读过,她当时也没留意牛郎偷看织女洗澡、拿衣服的细节,大人说了这件事后,她才觉得牛郎的做法放到现在是不受欢迎的,尤其是女生。规避:苏教版将“洗澡”改为“嬉戏”删掉了藏衣细节《牛郎织女》中的偷窥、藏衣是否从产生之日起就有?最初提出质疑的网友称,这个情节并不是“古已有之”。因为自秦汉而下的历代《牛郎织女》故事中,都没有这种猥琐的桥段,直至民国时期,相关内容才被加了进来。
事实上,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多种版本,细节不尽相同。华商报记者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看到,关于牛郎织女相遇的内容,教材这样描写:“只见湖边有几个姑娘正在嬉戏”,用“嬉戏”替换了“洗澡”,并删除了“趁织女洗澡偷走衣服”的情节。西安市民王女士称,教育部统编教材《牛郎织女》中的细节确实有点不合适。
如果为了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说成是织女们在嬉戏也不影响整体故事。写成洗澡,作为小学生教材不太合适。王女士进一步说,对牛郎织女这一题材重回教科书能够理解,但细节上处理再谨慎些会更好,毕竟偷窥、偷窃的行为并不是故事里一开始就有的,也并不是所有版本的故事中都有这样的描写。网友“当代师说”也称,难道只有让牛郎偷窥织女洗澡,偷走织女衣服这一个办法才能接近织女?这个爱情故事想要不猥琐、更美好,只要一个“小手术”即可,比如织女受到什么危险,牛郎奋不顾身相救,或牛郎来个才艺表演——老牛背上吹竖笛吸引了织女等,只要符合逻辑即可。
回应:过度解读掩盖了文学作品美好、艺术的本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先云回应此事时称,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的《牛郎织女》是叶圣陶先生改编的民间故事,反映的是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最早在1956年被收入人教版第二套全国通用中学语文教材中,适用了好几代人。“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把很多猥琐的东西转嫁到美好的爱情故事上。
”8月8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媒体宣传部周女士就此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报道和争议她已关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审老师也对此作了回应。周女士称,这次的统编教材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所以严格来说,对于统编教材的解读解答以及舆情回应,应由教育部统一安排,人民教育出版社无权解答。但她个人觉得,这几年,对经典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过度解读的现象一直存在,“牛郎被指猥琐”明显存在过度解读。这种说法,乍一听,似乎也有道理,但这种解读无疑把文学作品美好、艺术的本质遮掩了。
按照这种思路,希腊神话还能看吗?建议:取其精华对有争议的内容加强引导西工大附中分校的张尧老师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样的故事很多,包括七仙女和董永、田螺姑娘等等。这些故事的确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说反对封建体系的束缚、追求爱情自由等。
然而也有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故事都是典型的男权社会的产物,是站在纯粹的男性视角下叙述的。以《牛郎织女》为例,这里面就带有一种物化女性的意味,牛郎作为一个男性,能否娶到织女这个仙女成为评价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而织女在选择配偶上却是被动的、缺少话语权的,这正是封建时代男权社会的体现。
而牛郎偷看洗澡、藏起衣服等情节,也确实有不尊重女性的嫌疑。所以作为一个老师,在教授这些课文的时候,既要给学生传播故事中敢于冲破束缚、追求自我的积极一面,也不能照单全收,对传统文化中的局限性也必须给学生讲清楚。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同样认为,对传统民间故事,套用现代话语体系去解构,那很多故事可能都经不起“推敲”。当前这种解读,主要是为了博眼球。
理解民间故事,要基于民间故事诞生的时代背景,否则乱代入就可能错乱。课本其实也无牛郎偷看洗澡的描述,但解读为制造牛郎“猥琐”的形象,因此就添油加醋,其实,这类解读在一些综艺节目中也有,是为了博眼球的演绎。对于民间故事的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是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孩子,可以结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变化,让学生学会思考,也就是说,教师如何利用教材进行教学很重要,教材可采用民间故事,而教育要与时俱进,比如说到拿衣服这一段,可告诉孩子这是民间故事,现在不能做,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华商报记者陈有谋。
本文关键词:《,牛郎织女,》,入,课本,故事,暗含,开元0726官网,偷窥,细节
本文来源:开元0726官网-www.brucemubayiwa.com
相关文章
-
视频片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在央视开播,舌尖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词汇。6月4日下午,土豆网上突然出现的视频《舌尖上的和平》,引起兰州大学生的热...2024-04-01 01.04.01